2024年5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皇史宬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文鹏教授做了题为“令出紫禁城——清代驿站与远距离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专题讲座。
刘文鹏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清史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清代驿站史研究》首席专家,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边疆民族史。出版专著4部,主编论文集《清代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清朝承袭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驿传体系是解决地域辽阔背景下实现对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刘文鹏教授从明清两朝紫禁城内中枢机关位置的变化及政令运行机制切入,介绍了政令通过驿、站、邮、递、台、塘六大驿传系统从中央直达地方的运转模式,同时结合文献史料及实地调查的成果,分析了清代形成的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北部、东北六条主要驿路及其历史背景,阐释了传统驿站的功能配置、战略作用、对边疆治理的意义,以及驿站运转产生的巨大财政开支及其影响,并从乡村社会视野下驿传运行的层面探讨了清代地方如何应对驿传带来的巨大负担等问题。刘文鹏教授在讲座中还例举了传统邮驿的成本太高、腐败影响效率等缺陷问题,并由此引出光绪年间近代电报的设立、大清邮政的发展,以及裁驿归邮,传统驿站完成近代化转型等历史问题。
清代的驿站体系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资源的支持,得以较为高效的运行,实现了辽阔疆域中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流动与配置,加强了远距离国家治理的效果,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紧密连接,使中央政令能够推行至极边之地,为清代大一统格局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