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故宫的乾清门,就进入了内廷。在乾清门内东侧,坐南向北,有5间围房,在清代这里称为“上书房”,专用于清代皇子、皇孙、曾孙及近支王公子弟读书学习。紫禁城里,宫禁森严,入宫当差者,未进东、西华门,就会被知保持低声,怕惊了“圣驾”。因此,偌大宫廷,通常四周阒寂,唯有时时从上书房传出的皇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给空寂森严的内廷,平添了几许生色。
上书房正门
上书房的设立
清代皇帝对皇子的教育,甚为重视,顺治帝时即有上书房之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设“上书房”,地址没有定所,曾先后在内廷的南熏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等几处地方。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最终确定于乾清宫南庑的东首建上书房,此处距离乾清宫很近,便于皇帝亲自监督。雍正帝御书对联赐挂书斋:“立身以致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后来在西苑、圆明园皇家园林内也设有上书房。
上书房的规制
上书房,又称“尚书房”。按照清制,皇子、皇孙自6岁起就要到上书房来接受教育。老师称师傅,由翰林院官员担任,称上书房行走。上书房设总师傅,由级别更高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充任。师傅主要教习经史、诗词及满、汉等文字。此外,皇子们还要在上书房学习弓箭,由精于弓马的伯哩谙达来指导,蒙古谙达教习蒙语,满族谙达教习清文。皇子要学会尊重师傅,与师傅见面行拱手礼。雍正初年还规定,诸皇子入学之日,要给师傅备下杌子(小凳)4张、高桌4张,桌上放置书籍、笔砚等。上课时间每日卯(早6时)进申(下午4时)出。课程基本是上午读书,午后写字、念古文、读诗等。所读书籍为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总师傅每月至上书房二三次,或至各屋稽查功课。若遇元旦、端午、中秋、除夕、万寿节等重大节日,也可早下课或放假。
乾清宫旁的上书房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自雍正帝起虽改住养心殿,但乾清宫仍被视为皇帝的正寝,也成为皇帝在内廷处理政务的重要地方。上书房设在乾清宫的南面,显而易见地体现了皇帝对皇子们读书的重视。老师的选定,对于皇子、皇孙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皇帝要亲自过问。上书房师傅或由皇帝钦点;或可在翰林院学士中拣选,由内阁带领引见,再由皇帝决定;或者由总师傅保荐。乾隆帝不仅为上书房御书匾额:“养正毓德”,还会时常巡查上书房皇子读书的情况。在清宫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二十六日,“上书房行走诸臣,理宜勤谨供职。乃朕今日甫及未初,偶至上书房,并不闻皇子等读书声,行走各员多半不到。试之以诗,虽依韵完篇,而全无精义,不意平日怠懈不能尽心课读至此,毓德养正之谓何?”事后,师傅松寿、蔡新等人受到罚薪3年的处分。
乾隆帝警示诸皇子上谕
《孟子》图说
乾隆帝对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们言行举止也是格外留意。据档案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十三日,皇帝看见十五阿哥(永琰,即嘉庆帝)手持的扇子有题画诗句,询问之后得知出自十一阿哥(永瑆)之手,但落款为“兄镜泉”三字,乾隆帝认为不妥,“十一阿哥方在童年,正宜涵养德性,尊闻行知,又岂可以此种浮伪之事,淆其见识耶!”为此乾隆帝在乾清宫召见大学士及军机大臣时谕令:“凡我子孙,自当恪守前型,崇尚本务,以冀垂贻悠久。至于饰好美观,何裨实济,岂可效书。”并命将该上谕贴在上书房,警示诸皇子。而当听到上书房皇子们朗朗的诵读声,乾隆帝也会为之心动,欣然写下“为声何朗朗,毓德想鱼鱼”的诗句。